- 成钰;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本研究剖析新媒体时代高校人才培养逻辑。“00后”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在媒介接触中展现出情感归属、人际关系构建、自我确认等多维需求,其行为具有差异化动机与场景化特征,接触效果包含预期目标达成与非预期价值衍生双重维度。高校人才培养需要平衡受众需求与价值引领,以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融合推动教育传播升级,培养兼具复合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因此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内容生产端推进符号年轻化、叙事视角转换及情感化设计;互动机制端通过游戏化学习、AI情绪反馈、虚拟身份体系构建沉浸式体验;技术应用端借助AI推荐、VR/AR场景重构、区块链学分认证实现智能适配,通过多终端内容协同与跨屏数据互通打破传播壁垒。
2025年04期 No.511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4K] - 闻友龙;田思琪;
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着眼于高校与产业构建深度协同机制,推进教育与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践中,应分析人才供需精准匹配不足、课程内容产教融合滞后、创新能力培养效能薄弱、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等现实问题,同时从优化协同育人机制、重构课程体系、培养创新能力、构建产教生态等方面阐述创新路径,以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2025年04期 No.511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 张乾坤;
新质人才培养对高校“双创”教育提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产业思维”复合能力需求,但当前教育存在培养目标重竞赛轻能力、课程内容滞后产业需求、师资双师能力不足、实践平台产教协同不深等问题。通过分析新质人才与“双创”教育的逻辑耦合关系,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一是明确“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产业思维”三位一体目标并强化校企协同;二是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并构建“理论—模拟—实战”课程链;三是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并完善双师联合授课模式;四是建设“校内孵化—园区加速—社会落地”实践平台链。
2025年04期 No.511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 何超;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重新塑造高校实验室的人才培养途径。在此背景下,实验室人才的培养目标愈发趋向跨学科融合、培养路径日益多元和培养方式逐步走向实践导向。现实中的人才培养模式仍旧面临课程体系更新滞后、师资队伍结构单一、实验平台支撑欠缺和产教协同机制乏力等挑战。因此,高校实验室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重构。具体路径有: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跨学科协同;完善师资队伍,提升教学指导能力;升级实验平台,拓展沉浸式教学空间;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2025年04期 No.511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 何帆;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是基于时代发展和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价值。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迎来了数智技术时代,这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针对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数智技术赋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目的在于立足时代背景,更好满足当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2025年04期 No.511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4K] - 江伟;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双重背景下,技工院校“报关实务”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显现不足。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脱节,课程实操环节薄弱,难以满足报关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实践中,应以技工院校“报关实务”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探索构建“项目嵌入”的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将企业真实业务案例引入课堂教学,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实践案例显示,这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能有效地缩小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差距,使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创新意识薄弱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025年04期 No.511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4K]
- 邵敏;
随着数字化转型步伐的加快,传统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难以满足信息集成、辅助决策、服务快捷等要求,亟须用信息化的方式推进转型发展。事业单位应加强战略适配和分步实施、统一流程标准、推行平台化集约化建设以及完善制度保障和分层分级培训。做好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精细化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公共服务向现代化迈进提供有力支撑,有助于从实际层面助力深化改革与推进智慧治理。
2025年04期 No.511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 唐虹;
当前,政务公开队伍建设面临数字化素养不高、系统化培训体系滞后、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等现实问题,应从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视角出发,分析政务公开队伍能力建设方法 ,并指出政务公开队伍应统筹数字化能力培养与管理机制建设。数字化转型是技术上的更迭,也是理念和机制上的创新,改革过程中要以顶层规划为引领,依托跨部门协同机制,并配套制度保障措施,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内生动力,以此助推政务公开队伍建设,这对提升政府信息服务质量、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2025年04期 No.511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 邓倩;
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加速,人工智能、DeepSeek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给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很大变化。信息化成为提高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工具。实践中,应从信息化背景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出发,探讨信息化建设在提升工作效率和创新管理模式方面的优势,分析当前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信息难以共享和数据安全风险等问题,提出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完善安全保障体系等建议,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实用参考。
2025年04期 No.511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 许莹;
实践中,应深入分析国企党建引领下的巡察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国企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与现状,特别是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的廉洁风险、工程项目建设领域的廉洁风险、物资采购领域的廉洁风险以及廉政文化建设与监督执纪现状等,从提高政治站位、紧盯核心重点、健全机制以及创新方式方法等方面提出国企党建引领下的巡察工作与风险管理融合路径,为国企构建更加完善、高效的内部监督机制提供了有益参考。
2025年04期 No.511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0K] - 朱春晓;
施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其员工激励机制的科学性、有效性及与企业管理的融合程度,直接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结合A施工企业的突出特点,针对其激励机制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期望为同类施工企业的激励机制优化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04期 No.511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 丁格格;
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民办高校因资源约束与治理挑战普遍推行“双肩挑”管理模式,虽在降本增效等方面有积极成效,但深层次上存在角色冲突、考核失范和资源分配矛盾等问题。结合实践探索,剖析该模式核心困境与优化路径,通过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培养机制,实现行政与学术逻辑协同,为民办高校人力资源改革提供实践范例。
2025年04期 No.511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 夏婧;
数智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必须充分认识网络思政育人的重要价值,积极探索网络思政育人的新方法、新路径,不断提高自身网络思政育人能力。实践中,应深入分析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育人的价值意蕴,厘清数智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育人的现实困境,提出数智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育人能力提升路径,助力高校辅导员全面提升网络思政育人能力。
2025年04期 No.511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 张舒童;宋伟;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红色戏剧作为文艺创作的重要载体,是红色精神谱系具象化传播的关键媒介,其蕴含的党史叙事、革命伦理与家国情怀,对塑造大学生爱国主义价值认同具有独特作用。应剖析红色戏剧赋能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逻辑,梳理现实困境,并从“小切口”叙事创新、技术赋能艺术表达、协同构建红色戏剧教育矩阵三个维度,探索破解红色戏剧作品同质化、技术应用不足、资源整合乏力等问题的实践路径。
2025年04期 No.511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 张欢欢;
在金融行业发展迅速的大背景下,我国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传统金融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行业需求。课程秉承“价值引领,培养新时代复合型金融人才”的教育理念,基于建构主义理论,通过“政学研赛”一体化建设,在价值引领机制、教学内容、模式、方法和考核五个维度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旨在为新时代金融人才的培养提供实践指导。
2025年04期 No.511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 刘一洁;唐颖;李琳;
高校英语教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存在理解程度不足、引领作用不明显、教学资源整合能力不强、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教师自身三方面出发,研究如何通过各层面提供的不同平台实现高校英语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质量发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会贯通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全过程,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5年04期 No.511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 杨帅华;白永军;
新质生产力以“两山”理念与绿色发展观为思想指引与价值导向,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技术革新、要素优化、链条升级,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核心引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仍面临关键性技术创新不足制约生态产品高效转化进程、产权边界模糊阻滞生态资产市场流转、资金供给不足限制生态产业规模扩张等问题。为确保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赋能作用,应当突破技术瓶颈,构建生态产品高效转化体系;明晰产权归属,激活生态资产市场化运作;拓宽融资渠道,强化生态产业资金保障。
2025年04期 No.511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 梁日新;
社科学术期刊在知识传播、学术人才培养、学术成果评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社科学术期刊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基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考查社科学术期刊创新发展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新质生产力从提升办刊主体素质、催生新兴办刊手段、推动期刊业态创新等方面助力社科学术期刊创新发展。基于新质生产力推动社科学术期刊创新发展的理论逻辑,社科学术期刊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提升学术引领能力;二是加强数智化编辑队伍建设,培养新一代编辑人才;三是深入开展出版理论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四是加强交流合作,服务经济创新发展。研究结论为社科学术期刊创新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2025年04期 No.511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 侯柳伊;
生态叙事批评是一种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方法 ,它有机整合了生态批评与叙事学的理论视角。该方法通过同时考查文本的叙事特征和生态内涵,深入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质、社会语境及其深层功能,旨在启发读者在文本解读中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探索两者和谐共处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2025年04期 No.511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 付亦东;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实践,已成为国际交流合作、文化交流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窗口。高校作为教育发展的一个核心载体,进行教育对外开放交流可以成为实现各国文化沟通、人才培养及经济发展的桥梁。高校在“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和机制创新中,需从制度、资源整合及文化互鉴三大范畴入手,建立动态平衡机制;从政策上的适配度、合作的韧性和本土化实践三条路径出发,为其参与“一带一路”进行教育行动提供思路、建议和策略。
2025年04期 No.511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